这个扬州团队用榫卯工艺复建古红桥
 文来源于扬州网

        既无桥墩,又无钉、无铆,一座全靠榫卯相接的木拱桥——红桥,静静地架在扬州古城北护城河上,与岸旁的冶春园相得益彰。让我们一起走进打造木桥的怡人木业,探访其坚守传统工艺、秉承匠人情怀的故事。

恢复“红桥修禊”之红桥

        在怡人木业,66岁的负责人姚有涛介绍着榫卯结构木拱桥的神奇。只见展示馆中一座迷你木拱桥,其运用编梁技术,不用一钉一铆,靠着榫卯衔接来连接构件,形成非常稳固的拱架桥梁。“这个虽然是模型,但几个大小伙站在桥上,桥都不会塌,牢固得很呢。”

        “榫卯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,一榫一卯之间、一弯一折之际,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木工文化的精粹。”姚有涛祖上是木匠,榫卯工艺在几代人的口传心授中代代相传,50多年来他一直在坚守这门手艺。

        复建的红桥,历史上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,位于扬州城西北,在护城河流入保障湖的交会点。“曾经多少文人骚客雅聚红桥修禊,使得冶春社和红桥成为文化胜地,这在《扬州画舫录》《红桥修禊》都有记载。”

榫卯间容不下一根头发

       “我们根据典籍,在历史描述中努力寻求复原其真实模样。”姚有涛介绍,该桥由景区园林部门负责设计,在扬州非遗传承人吴玉林的技术指导下,结合多方建议,参考宋代汴水虹桥、襄阳唐城景区木桥等经典体例,不断优化,反复推敲,细细琢磨,设计制作而成。

        制作过程中,姚有涛带领团队,熟练地掌握榫卯衔接的火候,精扣每个细节进行安装。他说,榫卯衔接最重要的秘诀是,要娴熟运用巧劲,掌握好木料长短与扣点的吻合度,这样才能做到“扣合严实、间不容发”。

        除了卯榫工艺需要炉火纯青,编梁技术也是搭桥的关键。姚有涛介绍,建造中,要娴熟地做好苗木之间的互相搭制,也是重要的工序之一。所谓“苗”就是木头,桥梁建筑上面就称之为“苗”。“通俗地讲,‘编梁’好比用竹篾通过经纬编织的方式互相穿插,就像编箩筐一样。”

        历经3个多月建设,红桥制作和安装的任务顺利完成,整个桥长17.3米,桥面宽3.7米,跨度16米。

一边守成,一边创新

        如今采用如此技术制造的木拱桥越来越少,也越发珍贵。“卯榫木拱桥结实耐用,北城河上的这座红桥,动态承重达25吨,200多人连续过桥稳稳当当,且运用上现代工艺,防腐阻燃寿命长。”

        一边坚守传统工艺,一边运用现代技术,让木制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在生产车间,能看到两座偌大的压力罐,在这里,木材有了防腐与阻燃的功能。“一般正常防腐木5年至8年左右就腐烂了,我们与广东林科院合作,采用新工艺,生产的防腐木保质达50年以上。”

        何来如此底气?这源于他们独到的处理工艺。姚有涛解释,在硬木烘干热处理过程中,先抽真空排出木头的水分,再根据时机注入防腐剂稀释剂,经过加压、稳压、排液以及后真空等一些复杂的工艺后,让硬木瞬间有了“金刚不坏之身”。“这其中控压最关键,对火候的掌握要恰到好处。”姚有涛说。

        值得一提的是,木建筑做旧也是姚有涛团队的拿手绝活。对化学药剂的配比,以及木材在收缩、膨胀中对热度的掌握,他们已经驾轻就熟,做旧的产品古色古香,深受客户青睐与好评。

        让这门手艺代代相传

        参与世博园建设,建设扬州花都汇的玉华堂,长春路上的趣园茅草房,328国道旁的芍药园等,几十年的奋斗与打拼,让怡人木业的作品在不少重大项目工程中亮相,不仅收获了口碑,也取得了效益。最近几年,他们还走向省外,山东、河南、上海等地,都有这个团队的产品。

匠心守护,只为一方传承。如今,姚有涛正在培养传承接班人。他说:“老祖宗留下来的,得一直让它‘活下去’,我得让这门手艺更好地传下去,不断融合现代技术创新,让其更有生命力。”


版权所有:扬州市怡人木业有限公司   苏ICP备11086185号-1    技术支持:北斗科技